Monday, December 21, 2009

『孝』

什么是『孝』?

金文

小篆



隸書

楷書

行書




會意,形聲字

解:金文『孝』字,為子承老形。小篆之孝,從老的上半部分,從子,意謂子背著父母,意即子能承其親,並能順其意。故其本意作「善事父母者」,此之謂孝。

其義有:

1.善事父母之道曰孝。如《孝經開宗明義》「夫孝,德之本也。」

2.善事父母之人曰孝。如《漢書武帝紀》「興廉舉孝」

3.居喪曰孝。如守孝、在孝。

4.奉養、孝順曰孝。如《禮記祭義》「內則孝於親」。

5.服父母與祖父母之喪的曰孝。如孝媳、孝孫。

6.能繼先人之志也。如《中庸》「夫孝者,善繼人之志,善述人之事者也。」

「孝」,上為老、下為子,是上一代與下一代,融為一體,稱之為孝。

子女從父母那裡承傳血脈和家訓,子女之身,就是父母的分身,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。故古雲 :「孝乃天經地義」。

《詩經蓼莪》寫道:「父兮生我!母兮鞠我!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;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。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!」。

因此,身為子女,如何行孝,是我們每個人不可不知的。

孝經云: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」故為人子女,欲行孝,應先從愛護自己開始,不要讓父母為我們身體的傷患而擔懮;更要記得「德有傷,貽親羞」的警言,在自己的品性上,嚴於律己,不做不仁、不義、無信、無禮的事,以德潤身,奮發向上。勿讓父母為我們操心、蒙羞,此乃孝順第一步。

人之行孝,不能離開敬。孔子曰:「蓋犬馬皆能有養,不敬何以別乎?」孝養父母,沒有一定的形式,但皆要出自敬愛之心。想想我們自己,從小對父母的教誨,是不是恭敬聽受?

小時候,父母把最好的食物,留給我吃;現在,最好的食物,記得請父母先吃了嗎?

家中最好的房間是否敬給父母居住?他們的衣食住行經常關心嗎?

父母交待的事情,可曾盡心盡力辦好?

父母有病時,能不能盡力侍奉,想方設法減少他們的病痛?

遠遊在外,已經多久沒有向家裡問候、回去探望了呢?

……

更進一步,如果能將孝敬雙親的心,擴大到對所有的師長、宗親;如果我們還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、貢獻,讓父母寬慰,使他們一生的辛勤沒有白費,這就是古人所謂的「光耀門楣」,「孝行」至此就更加圓滿。

「孝,乃百行之本,眾善之初也。」孝不分老少、富貴貧賤,是人人可行可做的。願我們能牢記這些話。及時把握行孝的機會,切莫等到「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待」的悲慟,至此追悔已遲。

如欲多明白孝親的道理,請聽德育故事 『孝』 的部分。

「孝」

-- 恭尊父母 顺承亲意 养尽其乐 祭尽其礼

第一章:

恭尊父母 顺承亲意
养尽其乐 祭尽其礼

美德第一名为孝
双亲恩大如山高
朝问安 晚伺候
亲心快乐为重要

孝者报也, 是报答别人恩德的名词。 例如尽心奉养父母的人叫「孝子」 ;

孝顺父母的方法叫「孝道」 ;

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叫「孝悌」 ;

善奉尊长或奉献物品给尊长叫「孝敬」 ;

忠诚孝顺叫「忠孝」 ;

孝养顺从叫「孝顺」 ;

下能孝上而上能慈下者叫「孝慈」 ;

为孝的德行所感动叫「孝感」 ;

有的鸟能反哺, 故叫 「孝乌」。

在世上人生的恩情, 最重大者, 莫过於父母养育之恩, 所以「孝」是指敬爱父母而要报答父母恩德的意思。

常言道父精母血, 生我育我, 历尽几许艰辛疾苦。 适龄送学, 又经过多少波折困难, 无非望我长大成人, 丕振家声, 贡献国家。 父母这种含辛茹苦, 悉心尽瘁於子女的纯爱与恩泽, 实在崇高伟大, 无与伦比。 为子女的怎可不牢记在心, 时刻紧记要报答呢!

谈美德

「大道」实行时, 要大公无私, 以大家所公有, 公治, 公享为目标。

培养道德的要旨, 则应从善如流, 为善至乐。

行善之道, 须先行孝, 俗语说: 「万恶淫为首, 百善孝为先」。 意思是说, 淫是天下最大的罪恶, 孝是世上最主要的善行。

苍天是人类的始祖, 父母是我们的本源。 如果不知道孝顺双亲, 忘记其根本, 这怎么配称为人?

羊都知道跪乳报恩, 鸦也有反哺大义。 连禽兽都知孝道, 更何况是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呢?

那么怎样才是孝呢?汉朝有个名叫黄香的九岁小童, 在夏天时候, 临睡前必先用扇子将父亲的枕头和席子扇凉; 冬天时, 则先以自己的身体温暖了父亲的被褥, 然后才请父亲入睡。 黄香小小年纪, 就懂得孝道, 因此深受汉皇的奖赏。

周朝时候, 楚国的老莱子, 对父母非常孝顺, 平时极关注他们的饮食, 除此以外, 他为了博取父母的欢心, 七十岁了还穿着彩衣, 拿着各式玩具, 在父母面前, 学着小孩子大哭大吵, 以这种姿态来逗引父母笑乐。 他的这些举动, 完全是为了让父母心情愉快, 延年益寿。

他们这两人的作为, 是孝行精神的升华, 也是人间的「至孝」 。

孔子说: 「人子孝事其亲, 居则致其敬, 养则致其乐」。 意思就是为人子女者, 必须遵从孝道, 敬爱双亲, 使他们的生活充满天伦的乐趣。

朱柏卢说「重资财, 薄父母, 不成人子」。 意思是注重钱财, 薄待父母, 不配为人子女。 这是最忤逆不孝的行为。

我写了这几句话, 希望世人作为行孝的楷模。

「孝」

--恭尊父母 顺承亲意 养尽其乐 祭尽其礼

二十四孝

01孝感动天
舜,传说中的远古帝王,五帝之一,姓姚,名重华,号有虞氏,史称虞舜。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、异母弟象,多次想害死他: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,从谷仓下纵火,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;让舜掘井时,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,舜掘地道逃脱。事后舜毫不嫉恨,仍对父亲恭顺,对弟弟慈爱。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。舜在厉山耕种,大象替他耕地,鸟代他锄草。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,有处理政事的才干,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;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,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。舜登天子位后,去看望父亲,仍然恭恭敬敬,并封象为诸侯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LxzXf9NKYM&feature=related

02亲尝汤药
汉文帝刘恒,汉高祖第三子,为薄太后所生。高后八年(前180)即帝位。他以仁孝之名,闻于天下,侍奉母亲从不懈怠。母亲卧病三年,他常常目不交睫,衣不解带;母亲所服的汤药,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。他在位24年,重德治,兴礼仪,注意发展农业,使西汉社会稳定,人丁兴旺,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,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“文景之治”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cIt5Ac38VA&feature=related

03啮指痛心
曾参,字子舆,春秋时期鲁国人,孔子的得意弟子,世称“曾子”,以孝著称。少年时家贫,常入山打柴。一天,家里来了客人,母亲不知所措,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。曾参忽然觉得心疼,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,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,跪问缘故。母亲说:“有客人忽然到来,我咬手指盼你回来。”曾参于是接见客人,以礼相待。曾参学识渊博,曾提出“吾日三省吾身”(《论语.学而》)的修养方法,相传他著述有《大学》、《孝经》等儒家经典,后世儒家尊他为“宗圣”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sl3jLpuwLg&feature=related

04百里负米
仲由,字子路、季路,春秋时期鲁国人,孔子的得意弟子,性格直率勇敢,十分孝顺。早年家中贫穷,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,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。父母死后,他做了大官,奉命到楚国去,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,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。坐在垒叠的锦褥上,吃着丰盛的筵席,他常常怀念双亲,慨叹说:“即使我想吃野菜,为父母亲去负米,哪里能够再得呢?”孔子赞扬说:“你侍奉父母,可以说是生时尽力,死后思念哪!”(《孔子家语.致思》)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FEcXIcx8Ck&feature=related

05芦衣顺母
闵损,字子骞,春秋时期鲁国人,孔子的弟子,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。孔子曾赞扬他说:“孝哉,闵子骞!”(《论语.先进》)。他生母早死,父亲娶了后妻,又生了两个儿子。继母经常虐待他,冬天,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,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“棉衣”。一天,父亲出门,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,将绳子掉落地上,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,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,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。父亲返回家,要休逐后妻。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,说:“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,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。”父亲十分感动,就依了他。继母听说,悔恨知错,从此对待他如亲子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IjOI3dmYcQ&feature=related

06鹿乳奉亲
郯子,春秋时期人。父母年老,患眼疾,需饮鹿乳疗治。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,钻进鹿群中,挤取鹿乳,供奉双亲。一次取乳时,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,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,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,猎人敬他孝顺,以鹿乳相赠,护送他出山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0TNKVnmv--Y&feature=related

07戏彩娱亲
老莱子,春秋时期楚国隐士,为躲避世乱,自耕于蒙山南麓。他孝顺父母,尽拣美味供奉双亲,70岁尚不言老,常穿着五色彩衣,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,以博父母开怀。一次为双亲送水,进屋时跌了一跤,他怕父母伤心,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,二老大笑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XsHu4pfOeA&feature=related

08卖身葬父
董永,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(今山东高青县北)人,少年丧母,因避兵乱迁居安陆(今属湖北)。其后父亲亡故,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,换取丧葬费用。上工路上,于槐荫下遇一女子,自言无家可归,二人结为夫妇。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,为董永抵债赎身,返家途中,行至槐荫,女子告诉董永:自己是天帝之女,奉命帮助董永还债。言毕凌空而去。因此,槐荫改名为孝感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fcBnfdppGo&feature=related

09刻木事亲
丁兰,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(今河南黄河北)人,幼年父母双亡,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,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,事之如生,凡事均和木像商议,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,出门前一定禀告,回家后一定面见,从不懈怠。久之,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,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,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。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,问知实情,遂将妻子休弃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aToj_UyvQo&feature=related

10行佣供母
江革,东汉时齐国临淄人,少年丧父,侍奉母亲极为孝顺。战乱中,江革背着母亲逃难,几次遇到匪盗,贼人欲杀死他,江革哭告:老母年迈,无人奉养,贼人见他孝顺,不忍杀他。后来,他迁居江苏下邳,做雇工供养母亲,自己贫穷赤脚,而母亲所需甚丰。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,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,任五官中郎将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7a5Mt8-EdDA&feature=related

11怀橘遗亲
陆绩,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(今上海市松江)人,科学家。六岁时,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,袁术拿出橘子招待,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。临行时,橘子滚落地上,袁术嘲笑道:“陆郎来我家作客,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?”陆绩回答说:“母亲喜欢吃橘子,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。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,十分惊奇。陆绩成年后,博学多识,通晓天文、历算,曾作《浑天图》,注《易经》,撰写《太玄经注》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4sW1JDqL6ag&feature=related

12 埋儿奉母
郭巨,晋代隆虑(今河南林县)人,一说河内温县(今河南温县西南)人,原本家道殷实。父亲死后,他把家产分作两份,给了两个弟弟,自己独取母亲供养,对母极孝。后家境逐渐贫困,妻子生一男孩,郭巨担心,养这个孩子,必然影响供养母亲,遂和妻子商议:“儿子可以再有,母亲死了不能复活,不如埋掉儿子,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。”当他们挖坑时,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,上书“天赐郭巨,官不得取,民不得夺”。夫妻得到黄金,回家孝敬母亲,并得以兼养孩子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R2YuwUPzdQ&feature=related

13扇枕温衾
黄香,东汉江夏安陆人,九岁丧母,事父极孝。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;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。少年时即博通经典,文采飞扬,京师广泛流传“天下无双,江夏黄童”。安帝(107-125年)时任魏郡(今属河北)太守,魏郡遭受水灾,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。著有《九宫赋》、《天子冠颂》等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oL9SeRjORM&feature=related

14拾葚异器
蔡顺,汉代汝南(今属河南)人,少年丧父,事母甚孝。当时正值王莽之乱,又遇饥荒,柴米昂贵,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。一天,巧遇赤眉军,义军士兵厉声问道:“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?”蔡顺回答说:“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,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。”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,送给他三斗白米,一头牛,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,以示敬意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-uSuIo5te0&feature=related

15 涌泉跃鲤
姜诗,东汉四川广汉人,娶庞氏为妻。夫妻孝顺,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,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。婆婆爱吃鱼,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,婆婆不愿意独自吃,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。一次因风大,庞氏取水晚归,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,将她逐出家门。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,昼夜辛勤纺纱织布,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。其后,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,令姜诗将其请回。庞氏回家这天,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,口味与长江水相同,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。从此,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,不必远走江边了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3F9JtGjhrpE&feature=related

16 闻雷泣墓
王裒,魏晋时期营陵(今山东昌乐东南)人,博学多能。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,他隐居以教书为业,终身不面向西坐,表示永不作晋臣。其母在世时怕雷,死后埋葬在山林中。每当风雨天气,听到雷声,他就跑到母亲坟前,跪拜安慰母亲说:“裒儿在这里,母亲不要害怕。”他教书时,每当读到《蓼莪》篇,就常常泪流满面,思念父母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ZJjmPfB-xw&feature=related

17 乳姑不怠
崔山南,名,唐代博陵(今属河北)人,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,人称“山南”。当年,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,年事已高,牙齿脱落,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,每天盥洗后,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,如此数年,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,身体依然健康。长孙夫人病重时,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,说:“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,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。”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,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,孝敬祖母唐夫人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8Cu4MgVE1g&feature=related

18 卧冰求鲤
王祥,琅琊人,生母早丧,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,使他失去父爱。父母患病,他衣不解带侍候,继母想吃活鲤鱼,适值天寒地冻,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,冰忽然自行融化,跃出两条鲤鱼。继母食后,果然病愈。王祥隐居二十余年,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、司空、太尉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FuKeeMmb9s&feature=fvw

19 恣蚊饱血
吴猛,晋朝濮阳人,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。家里贫穷,没有蚊帐,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。每到夏夜,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,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,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6zr-s_W3hE&feature=related

20 扼虎救父
杨香,晋朝人。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,忽然跑来一只猛虎,把父亲扑倒叼走,杨香手无寸铁,为救父亲,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,急忙跳上前,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。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rY7NGrNE18&feature=related

21 哭竹生笋
孟宗,三国时江夏人,少年时父亡,母亲年老病重,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。适值严冬,没有鲜笋,孟宗无计可施,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,扶竹哭泣。少顷,他忽然听到地裂声,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。孟宗大喜,采回做汤,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。后来他官至司空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ApFBbd6t8A&feature=related

22 尝粪忧心
庾黔娄,南齐高士,任孱陵县令。赴任不满十天,忽觉心惊流汗,预感家中有事,当即辞官返乡。回到家中,知父亲已病重两日。医生嘱咐说:“要知道病情吉凶,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,味苦就好。”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,发现味甜,内心十分忧虑,夜里跪拜北斗星,乞求以身代父去死。几天后父亲死去,黔娄安葬了父亲,并守制三年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L77F2FH0njk&feature=related

23 弃官寻母
朱寿昌,宋代天长人,七岁时,生母刘氏被嫡母(父亲的正妻)嫉妒,不得不改嫁他人,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。神宗时,朱寿昌在朝做官,曾经刺血书写《金刚经》,行四方寻找生母,得到线索后,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,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。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,母子欢聚,一起返回,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。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kSu_p6VAK4&feature=related

24 涤亲溺器
黄庭坚,北宋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,著名诗人、书法家。虽身居高位,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,每天晚上,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(便桶),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。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yGjSZCrRNWo&feature=related

孝经

开宗明义章第
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“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 怨。汝知之乎?”曾子避席曰:“参不敏,何足以知之?”子曰:“夫孝,德之 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复坐,吾语汝。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 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 终于立身。《大雅》云:‘无念尔祖,聿修厥德。’”

天子章第二
子曰:“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爱敬尽于事亲,而德 教加于百姓,刑于四海。盖天子之孝也。《甫刑》云:‘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。’”

诸侯章第三
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。满 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。富贵不离其身,然后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。盖诸侯 之孝也。《诗》云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

卿大夫章第四
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,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,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。是故非 法不言,非道不行;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。言满天下无口过,行满天下无怨恶。 三者备矣,然后能守其宗庙。盖卿、大夫之孝也。《诗》云:“夙夜匪懈,以事 一人。”

章第五
资于事父以事母,而爱同;资于事父以事君,而敬同。故母取其爱,而君取 其敬,兼之者父也。故以考事君则忠,以敬事长则顺。忠顺不失,以事其上,然 后能保其禄位,而守其祭祀。盖士之孝也。《诗》云:“夙兴夜寐,无忝尔所生。

庶人章第六
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,此庶人之孝也。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,孝无终始,而患不及者,未之有也。

三才章第七
曾子曰:“甚哉,孝之大也!”子曰:“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 行也。天地之经,而民是则之。则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顺天下。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,其政不严而治。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,是故先之以博爱,而民莫遗其亲, 陈之德义,而民兴行。先之以敬让,而民不争;导之以礼乐,而民和睦;示之以 好恶,而民知禁。《诗》云:‘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’”

孝治章第八
子曰:“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,不敢遗小国之臣,而况于公、侯、伯、子、 男乎?故得万国之欢心,以事其先王。治国者,不敢侮于鳏寡,而况于士民乎? 故得百姓之欢心,以事其先君。治家者,不敢失于臣妾,而况于妻子乎?故得人 之欢心,以事其亲。夫然,故生则亲安之,祭则鬼享之。是以天下和平,灾害不 生,祸乱不作。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。《诗》云:‘有觉德行,四国顺 之。’”

圣治章第九
曾子曰:“敢问圣人之德,无以加于孝乎?”子曰:“天地之性,人为贵。 人之行,莫大于孝。孝莫大于严父。严父莫大于配天,则周公其人也。昔者,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,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是以四海之内,各以其职来祭。 夫圣人之德,又何以加于孝乎?故亲生之膝下,以养父母日严。圣人因严以教敬, 因亲以教爱。圣人之教,不肃而成,其政不严而治,其所因者本也。父子之道, 天性也,君臣之义也。父母生之,续莫大焉。君亲临之,厚莫重焉。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;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,谓之悖礼。以顺则逆,民无则焉。 不在于善,而皆在于凶德,虽得之,君子不贵也。君子则不然,言思可道,行思 可乐,德义可尊,作事可法,容止可观,进退可度,以临其民。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,则而象之。故能成其德教,而行其政令。《诗》云:‘淑人君子,其仪不 忒。’”

纪孝行章第十
子曰:“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 哀,祭则致其严。五者备矣,然后能事亲。事亲者,居上不骄,为下不乱,在丑 不争。居上骄则亡,为下而乱则刑,在丑而争则兵。三者不除,虽日用三牲之养, 犹为不孝也。”

五刑章第十一
子曰:“五刑之属三千,而罪莫大于不孝。要君者无上,非圣人者无法,非 孝者无亲。此大乱之道也。”

广要道章第十二
子曰:“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。教民礼顺,莫善于悌。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 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。礼者,敬而已矣。故敬其父,则子悦;敬其兄,则弟悦; 敬其君,则臣悦;敬一人,而千万人悦。所敬者寡,而悦者众,此之谓要道也。”

广至德章第十三
子曰:“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家至而日见之也。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。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。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。 《诗》云:‘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’非至德,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!”

广扬名章第十四
子曰: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事兄悌,故顺可移于长。居家理, 故治可移于官。是以行成于内,而名立于后世矣。”

谏诤章第十五
曾子曰:“若夫慈爱、恭敬、安亲、扬名,则闻命矣。敢问子从父之令,可 谓孝乎?”子曰:“是何言与,是何言与!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 其天下;诸侯有争臣五人,虽无道,不失其国;大夫有争臣三人,虽无道,不失 其家;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;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则子不可以不 争于父,臣不可以不争于君;故当不义,则争之。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!”

感应章第十六
子曰:“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;事母孝,故事地察;长幼顺,故上下 治。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故虽天子,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必有先也,言有兄 也。宗庙致敬,不忘亲也;修身慎行,恐辱先也。宗庙致敬,鬼神著矣。孝悌之 至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无所不通。《诗》云:‘自西自东,自南自北,无思 不服。’”

事君章第十七
子曰:“君子之事上也,进思尽忠,进思补过,将顺其美,匡救其恶,故上 下能相亲也。《诗》云:‘心乎爱矣,遐不谓矣,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’”

丧亲章第十八
子曰:“孝子之丧亲也,哭不偯,礼无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闻乐不乐, 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三日而食,教民无以死伤生。毁不灭性,此圣人之政 也。丧不过三年,示民有终也。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,陈其簠簋而哀戚之;擗踊 哭泣,哀以送之;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;为之宗庙,以鬼享之;春秋祭祀,以时 思之。生事爱敬,死事哀戚,生民之本尽矣,死生之义备矣,孝子之事亲终矣。”

孝經易解

《孝經》是孔子與弟子曾參以問答方式闡述孝道及孝治意義的一本經書。《孝經》共分十八章,將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士,上自國家元首,下至平民百姓,分為五個層級,就各人的地位與職業,標示其實踐孝道的法則與途徑。更推而廣之,闡述上位者應以孝道治理天下,方能使萬民心悅誠服。可見,「孝」是立身行道的根本,也是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。欲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須賴《孝經》明教化。這是自古以來讀書人必讀的一本書,所以被列為十三經之一。

開宗明義章第一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《孝經》的綱領,它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,本歷代的孝治法則,定萬世的政教規範,故列為一經的首章。

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「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順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無怨。汝知之乎?」曾子避席曰:「參不敏,何足以知之?」

【易解】有一天,孔子閒居在家,弟子曾參在孔子座席旁陪侍著,孔子對曾參說:「從前聖德的帝王都具有忠、孝、仁、愛等至高無上的美德,以及不偏不倚的行儀來治理天下,如此一來,才能順應天下百姓的心,使百姓們能和睦相處、相親相愛,君、臣、民上下一心,不會有不滿怨恨的心。你知道這些至德要道是什麼嗎?」曾子聽到孔子的問話,恭敬的離開座位站起來,謙卑的回答說:「弟子愚昧魯鈍,豈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義?」

子曰: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復坐,吾語汝。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,孝之終也。夫孝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。大雅云:『無念爾祖,聿修厥德。』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,所有的教化都是從孝道衍生的。你坐下來,讓我來告訴你吧!我們的身體是父母所賜與的,應該好好愛惜,不可以有任何損傷,這是盡孝的開始。進而要修身養性、實踐正道,自然能名揚於後世,父母的名聲也會因子女的德望而光榮顯耀,這樣才算是孝道的完成。所謂盡孝,是從事奉父母開始,其次是忠心的事奉君主,最後是成就本身的德業。《詩經‧大雅‧文王篇》第六章記載著:『時時緬懷祖先的美德,繼續遵行,才能使祖先的德澤永遠綿延不斷。』」

天子章第二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說明一國元首應當盡的孝道,要博愛廣敬,感化人群。人無分種族,地無分中外,天子之孝能起感化作用,故為五孝之冠,列為第二章。

子曰:「愛親者,不敢惡於人;敬親者,不敢慢於人。愛敬盡於事親,而德教加於百姓,刑于四海,蓋天子之孝也。甫刑云:『一人有慶,兆民賴之。』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懂得愛自己父母的人,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;懂得尊敬自己父母的人,就不會怠慢輕忽別人的父母。天子能夠以親愛恭敬的態度全心事奉雙親,再將這種德行去教化他的百姓,自然成為全國人民效法的典範,這就是天子應盡的孝道。《尚書‧甫刑篇》記載著:『天子能修德行孝,則天下萬民都會仰賴效法。』」

諸侯章第三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說明諸侯應當盡的孝道。諸侯是封建時代列國的國君,相當於一個地方的首長,地位次於天子,貴在人上,列為第三章。

「在上不驕,高而不危;制節謹度,滿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長守貴也;滿而不溢,所以長守富也。富貴不離其身,然後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,蓋諸侯之孝也。詩云: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」

【易解】上位者如果能謙恭下士,無驕傲自大的習氣,其尊貴的地位,自然能長久保持,而沒有被造反的危險。財政支出如果都能謹守法度,有所節制,即使國庫十分充裕,也不會導致奢侈浪費。身居高位而沒有被造反的危險,因此可以常保尊貴的地位;國庫充實而不過度浪費,因此能常保財源富足。身為諸侯,如果能長保富貴,才能確保他的社稷;保全社稷,才能使人民過安和樂利、和睦相處的生活,這就是諸侯應盡的孝道。
《詩經‧小雅‧小旻篇》記載著:「上位者治國必須戒慎恐懼,好像是走在深水潭邊,也像是踏在隨時會破裂的薄冰上,稍有疏忽就會跌落,景況十分危險,怎能不小心謹慎呢!」

卿大夫章第四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說明卿大夫應盡的孝道,就是在言語、行動、服飾上,一切都要合於禮法,示範人群,起領導作用。卿大夫為天子或諸侯的輔佐官員,也是政策決定的成員,全國行政的樞紐,地位也是很高的,但不負守土治民之責,故次於諸侯,列為第四章。

「非先王之法服,不敢服;非先王之法言,不敢道;非先王之德行,不敢行。是故,非法不言,非道不行。口無擇言,身無擇行,言滿天下無口過,行滿天下無怨惡。三者備矣,然後能守其宗廟,蓋卿大夫之孝也。詩云:『夙夜匪懈,以事一人。』」

【易解】卿大夫是輔佐國家行政的官吏,承上接下,所以言行舉止都要合乎禮法。不合乎先王依禮制所訂的服飾,絕對不敢穿戴;不合乎先王依禮制所訂的言論,絕對不敢妄言;不是先王所遵循的道德行為,絕對不敢任意妄為。所以,不合禮法的言論不敢妄言,不合禮法的行為不敢妄為。
假如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合乎禮法的正直言論,那麼就不需要選擇該說哪些話;假如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合乎道德準則的正義行為,那麼就不需要選擇可以做哪些事。如此一來,即使他說的話遍布天下,也不會發生說話有過失的狀況;即使他所做的事情遍及天下,也不會遭人怨恨厭惡。
以上所說的三項,假如卿大夫都能做到,才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,長守宗廟之祀,這就是卿大夫應盡的孝道。《詩經‧大雅‧烝民篇》記載著:「從早到晚不敢怠惰,竭誠盡忠,勤奮的事奉天子。」

章第五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說明初級公務員應盡的孝道,第一要盡忠職守,第二要尊敬長上。士為貴族中等級最低者,次於大夫,列為第五章。

「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,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。故母取其愛,而君取其敬,兼之者父也。故以孝事君則忠,以敬事長則順。忠順不失,以事其上,然後能保其祿位,而守其祭祀,蓋士之孝也。詩云:『夙興夜寐,無忝爾所生。』」

【易解】對於士人而言,能以事奉父親的態度去事奉母親,那麼他們對母親與對父親的愛是相同的;以事奉父親的態度去事奉國君,那麼他們對國君和對父親的恭敬心也是相同的。所以事奉母親要用「愛」,事奉國君要用「敬」,而事奉父親則必須「愛」和「敬」都兼備才可以。因此,以事奉父親的孝心來事奉國君才能至誠效忠,以恭敬的心事奉尊長才能順從不違。
士人能以忠誠、順從的態度事奉國君和尊長,才能永保俸祿和官位,並得以守住宗廟、祭祀祖先、維持香火、綿延家族,這就是士人應盡的孝道。
《詩經‧小雅‧小宛篇》記載著:「你要早起晚睡,勤勉工作,不要因怠於職務而讓父母蒙羞。」

庶人章第六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孔子專對一般人民而說的。人民是國家社會組織的基本,書云:「民為邦本,本固邦寧。」因此,列為五孝之末章。

「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謹身節用,以養父母,此庶人之孝也。
故自天子至於庶人,孝無終始,而患不及者,未之有也。」

【易解】一般平民百姓,除了要懂得利用春夏秋冬四時節氣的變化,勤勞生產,並從大地中獲取維生的資源,也要謹慎修身、行善去惡,以免辱及父母。更要節約家用,杜絕浪費,盡心竭力奉養父母,這就是平民百姓應盡的孝道。
所以,從一國之君到平民百姓,身分地位雖然不同,但是該盡的孝道是沒有差別的,都是從奉事父母到成就本身的德業。如果有人因身分地位的差異而憂慮無法盡孝,那是不可能的。

三才章第七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,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為他說明孝道的本源,是取法於天地,立為政教,以教化世人,故以名章,列於五孝之次。

曾子曰:「甚哉,孝之大也!」

【易解】曾子聽了恩師孔子闡述孝道之後,不禁讚歎道:「孝道的內容真是廣大無邊啊!」

子曰:「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天地之經,而民是則之。則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順天下。是以其教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。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孝道就像日、月、星辰運行於天體之中,光耀宇宙,這是永遠不變的常道;也像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時交替循環於天地之間,養育萬物,這是恆久不易的常規;孝道則是百行之首,人們行事應遵循的常理。孝道既然是天經地義、恆久不變的常道,所以人們凡事應以孝道為準則。如此,既能效法天道的正大光明、運行不止,又能善用大地的物產資源利用厚生,更可以順應天下百姓的心。所以,聖王的教化不必嚴峻就能獲得良好的成效,施政不必嚴厲就能得到良好的治績。」

「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,是故先之以博愛,而民莫遺其親;陳之以德義,而民興行;先之以敬讓,而民不爭;導之以禮樂,而民和睦;示之以好惡,而民知禁。詩云:『赫赫師尹,民具爾瞻。』」

【易解】先王領悟了天地運行等大自然的真理,具有可以教化人民的功能,因此率先以身作則,平等汎愛所有人民,以教化百姓仁民愛物,使人民效法他的博愛精神先愛其親,所以沒有遺棄其親的人。宣揚道德和仁義,以感化人民,人民自然會興起力行。對人對事,先實行敬謹和謙讓,以為天下人民的表率,人民自會效法他的敬讓,不會發生爭端。誘導人民以禮樂教化,人民自然就相親相敬,和平相處。再曉示人民,使知為善當有慶賞,作惡當受刑罰,人民自然曉得禁令的嚴重性而不敢違犯法紀了。
《詩經‧小雅‧節南山篇》中記載著:「周朝有一位聲譽顯赫的尹太師,深受人民的崇敬瞻仰。」

孝治章第八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說天子、諸侯、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國家,便能得到人民的歡心。能得到人民的歡心,那才是孝治的本意,也就是不敢惡於人,不敢慢於人的實在表現。

子曰:「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遺小國之臣,而況於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乎?故得萬國之懽心,以事其先王。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古代聖賢的君王都是以孝道治理天下,推其愛敬之心以愛敬他人,即使對於遠方附庸小國派來的使臣,都能以禮相待,不會加以輕視忽略,何況對於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位的貴族,更不會怠慢失禮。所以,聖明的君王能獲得眾多侯國的歡心和擁戴,他們各依職責前來協助天子祭祀歷代先王,追思先王的德政。」

「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,而況於士民乎?故得百姓之懽心,以事其先君。」

【易解】諸侯以孝道治理國家,對於孤苦無依的鰥夫寡婦都不敢欺侮,何況是對士人與平民呢?所以,能得百姓的歡心和景仰,人民必定也恭敬的協助諸侯祭祀先祖先君。

「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,而況於妻子乎?故得人之懽心,以事其親。」

【易解】卿大夫以孝道治家,即使對於家中的男僕婢女也不敢失禮,何況是對和自己身分平等的妻子,一定也是非常敬重。所以,能深得家人的歡心和敬愛,妻子與家人也一定誠心恭敬的事奉卿大夫的父母親。

「夫然,故生則親安之,祭則鬼享之。是以天下和平,災害不生,禍亂不作。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。詩云:『有覺德行,四國順之。』」

【易解】若是治天下的天子、治國的諸侯,以及負責政事的卿大夫都能行孝、愛親、敬親,如此當他們的父母在世時,可以受到奉養而安樂過日子,死後也能安享他們的祭祀,所以天下得以太平,災害禍患不會發生。這都是因為英明聖王能以孝道治理天下,而收到天下太平、國泰民安的成果。
《詩經‧大雅‧抑篇》記載著:「君王如果能具備仁、孝、禮、義等崇高的德行,將可使四方各國的臣民都順從於他的教化,共同對孝道奉行不悖。」

聖治章第九

章旨】這一章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說明君王以孝治天下,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後,再問聖人之德有更大於孝的嗎?孔子因曾子問而說明聖人以德治天下,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。孝治主德,聖治主威,德威並重,方成聖治。

曾子曰:「敢問聖人之德,無以加於孝乎?」子曰:「天地之性,人為貴。人之行,莫大於孝,孝莫大於嚴父,嚴父莫大於配天,則周公其人也。昔者,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,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。是以四海之內,各以其職來祭。夫聖人之德,又何以加於孝乎?」

【易解】曾子問:「請教聖人的德行,難道沒有比孝道更好、更偉大的嗎?」
孔子回答說:「天地間的萬物都具有它天生的本性,但其中以人的天賦本性最為尊貴。人的一切德行中,沒有比孝敬父母更偉大的了。人倫始於父,因此孝行之大,莫過於尊嚴其父。而尊崇父親,沒有比使先父配享上天的福祿更重要的了。能夠讓先父配享上天福祿的,就只有周公一個人做到了。從前,周公制禮作樂,他為了報本追遠,創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禮,以始祖后稷配享上天的福祿。制定宗廟大典祭禮,以其先父文王配享上帝之祀。周公這樣追尊他的祖與父,乃是以德教倡率,而示範於四海,因此四方各邦國的諸侯都各依其職位前來參與祭祀。由此可見,聖人的德行中,沒有比實踐孝道更偉大的了。」

「故親生之膝下,以養父母日嚴。聖人因嚴以教敬,因親以教愛。聖人之教,不肅而成,其政不嚴而治,其所因者,本也。」

【易解】聖人教人以孝,是順人性之自然,沒有絲毫勉強。一個人的親愛之心產生,是因父母生下子女並養育長大,子女對父母便一日一日的尊敬起來,這是人的本性。聖人就因他對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,就教之以敬的道理;因他對父母親愛的心理,就教之以愛的道理。
愛敬之心本來出於自然,聖人不過啟發人的良心,依人的本性教敬教愛,並非有所勉強。所以聖人的教化,是不需使用嚴峻的刑罰,就能使天下百姓去惡向善;也不需使用嚴厲的政令,就能使天下百姓守法守紀,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,不需要絲毫勉強,他所憑藉的就是人生固有的良知良能。

「父子之道,天性也,君臣之義也。父母生之,續莫大焉。君親臨之,厚莫重焉。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,謂之悖德;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,謂之悖禮。以順則逆,民無則焉。」

【易解】做父親的一定愛他的兒子,做兒子的一定愛他的父親,父子之愛是天生的,不待勉強的。父如嚴君,所以父子之道裡面還蘊含著君臣之義。父母生育子女,子女再生子傳孫,使血脈得以綿延,人倫之中沒有任何一件事比傳宗接代、延續生命更為重要的。父親對子,既是嚴君,又是慈親,有兩重恩愛,所以恩愛之厚,莫重於此。
如果做子女的不愛自己的父母卻愛別人,就是悖離了道德;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卻尊敬別人,就是背棄了禮義。如果君主教化人民以孝,但自己卻背棄對父母親的孝養愛敬,那麼人民的行為就失去遵循的法則了。

「不在於善,而皆在於凶德,雖得之,君子不貴也。君子則不然,言思可道,行思可樂,德義可尊,作事可法,容止可觀,進退可度,以臨其民。是以其民畏而愛之,則而象之。故能成其德教,而行其政令。詩云:『淑人君子,其儀不忒。』」

【易解】不從愛敬父母方面實行,反而違逆天性天理行事,即使得志於人之上,有德行的君子並不覺得有何尊貴的。有德行的君子是不會以違背道德、禮法的手段,攫取任何名利地位。他們所說的話都會先思量是否合乎正道,所做的事都先思量是否令人歡喜,他們的品行道德受人尊敬,他們的為人處事值得效法,他們的儀容舉止莊重威嚴為人所景仰,他們的應對進退合乎規矩法度。依據這些來治理人民、領導群眾,就會獲得人民的敬畏與愛戴,進而去效法他、學習他。所以君子能以自身的德養化育他的子民,並推行他的德政。
《詩經‧曹風‧鳲鳩篇》記載著:「善良賢能的正人君子,他的儀容風範沒有瑕疵,是人民學習、效法的典範啊!」

紀孝行章第十

【章旨】這一章所講的是孝子的行為,有五項當行的,有三項不當行的,以勉學者。

子曰:「孝子之事親也,居則致其敬,養則致其樂,病則致其憂,喪則致其哀,祭則致其嚴。五者備矣,然後能事親。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孝順的子女,平常居家以恭敬的態度事奉雙親;奉養父母時,要使父母身心愉快安樂;父母生病時,要關心父母的病情,並且盡心盡力的照顧;父母喪亡時,要以悲痛哀戚的心料理喪事;祭祀時,則要以嚴肅恭敬的心設奠上供,以表達對父母的思念。如果以上所說的五件事都能夠做到,才稱得上是能夠事奉雙親的孝子。」

「事親者,居上不驕,為下不亂,在醜不爭。居上而驕則亡,為下而亂則刑,在醜而爭則兵。三者不除,雖日用三牲之養,猶為不孝也。」

【易解】能事奉雙親的孝子,身居上位不會自大傲慢,居下位不會違法亂紀,在群眾中更不會與人爭鬥競奪。居上位而恣意驕縱,必定招致禍患而敗亡;居下位而違法亂紀,必定觸犯刑法而受制裁;在群眾中,如果逞強鬥狠,則不免干弋鬥毆。如果以上所說的三項無法戒除,縱然每天用牛、羊、豬三牲等山珍海味來奉養父母,仍然是不孝的人啊!

五刑章第十一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說明的五刑之罪,以不孝最為嚴重,因為不孝是一切禍亂的根源。

子曰:「五刑之屬三千,而罪莫大於不孝。要君者無上,非聖人者無法,非孝者無親,此大亂之道也。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五種重刑所屬的罪狀多達三千條,但這些罪行的罪責都沒有比因不孝所犯的罪責重。其中以武力脅迫君王、藐視君王的人,他的心目中完全沒有君王聖上的存在;以言語非議聖賢君子的人,他的心目中根本沒有王法天理的存在;不孝順父母的人,他的心目中必定冷酷無情,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。這三種人,沒有尊卑長幼之分、道德義理之念、孝親仁愛之心,可說是人世間一切禍亂的根源。」

廣要道章第十二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,加以具體說明。

子曰:「教民親愛,莫善於孝;教民禮順,莫善於悌;移風易俗,莫善於樂;安上治民,莫善於禮。禮者,敬而已矣。故敬其父則子悅,敬其兄則弟悅,敬其君則臣悅,敬一人而千萬人悅。敬者寡而悅者眾,此之謂要道也。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想要教育百姓相親相愛、和睦相處,沒有比教孝順父母更好的了;想要教育百姓恭順達禮,沒有比教友愛兄弟更好的了;想要改善民情風俗,沒有比用音樂更好的了;想要使在上位的人安心治理百姓,使百姓守法信服,沒有比教導禮節、讓人民依禮而行更好的了。所謂禮,就是恭敬、誠敬而已。所以,如果恭敬對待他人的父親,那麼他的子女一定感到喜悅;如果恭敬對待他人的兄長,那麼他的兄弟一定感到喜悅;如果能夠恭敬對待他人的君王,那麼他的臣民一定感到喜悅。只對一個人恭敬,卻可以使千萬人喜悅,所恭敬的人雖然很少,卻可以使很多人喜悅,這就是所謂的至要之道。」

廣至德章第十三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把至德的意義,扼要的提出來,使執政的人,知道至德是如何去實行。上一章是說致敬可以悅民,本章是說教民所以致敬,故列於廣要道章之後。

子曰:「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家至而日見之也。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;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;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。詩云:『愷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』非至德,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?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君子以孝道教化人民,並不需要天天親臨每戶人家去講述孝道,而是要以自己日常的修德、孝行來感化人民。君子所以要教導人民遵行孝道,是希望他的人民也尊敬天下所有為人父者。君子所以要教導人民遵行悌道,是希望他的人民也敬重天下所有
做人兄長的。君子所以要教導臣民遵行臣道,是希望他的臣民也尊敬天下所有的君王。」
《詩經‧大雅‧泂酌篇》記載著:「溫和仁慈、平易近人的君子,愛民如子,真是人民的父母啊!」如果沒有施行孝道的真誠及至高無上的美德,誰能夠真正獲得天下人心,使人民誠心順從呢?

廣揚名章第十四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孔子把揚名顯親的辦法,具體的提出來。

子曰:「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於君;事兄悌,故順可移於長;居家理,故治可移於官。是以行成於內,而名立於後世矣。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君子事奉父母能竭誠盡孝,則能將此竭誠之心盡忠於事奉君王;事奉兄長能恭敬尊重,則能將此恭敬之忱順從的事奉長輩;治理家務能有條不紊,為官時則能將此治事井然的能力用來處理政府的事務。所以,君子若能確實遵行孝道,必能修身齊家,成就內在的美德,之後治國平天下的功業必能流芳於後代。」

諫諍章第十五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說明為臣子的,不可不諫諍君親。君親有了過失,為臣子的就應當力行諫諍,以免陷君親於不義。孔子因曾子之問,特別發揮諫諍之重要性。

曾子曰:「若夫慈愛、恭敬、安親、揚名,則聞命矣。敢問子從父之令,可謂孝乎?」
子曰:「是何言與!是何言與!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,雖無道,不失其天下;諸侯有爭臣五人,雖無道,不失其國;大夫有爭臣三人,雖無道,不失其家;士有爭友,則身不離於令名;父有爭子,則身不陷於不義。故當不義,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,臣不可以不爭於君。故當不義則爭之,從父之令,又焉得為孝乎?」

【易解】曾子說:「聽聞您所闡述的慈愛、恭敬、安親、揚名等的各種孝道後,我都聽懂了。但有一樁事不大明白,因此很冒昧的請問老師,做兒女的完全順從於父親的要求,可以算是孝順嗎?」
孔子說:「這是什麼話啊!這是什麼話啊!從前,天子身邊都設有七位諫官,隨時糾正他的過失,即使天子無道,一時做了不合義理的事,仍然不會陷入危險而失去他的天下。諸侯身邊設有五位諫臣,隨時糾正他的錯誤,即使諸侯無道,偶然行為犯過,也不至於亡國。卿大夫身邊設有三位諫臣,能隨時勸他改過向善,即使卿大夫一時無道,也不至於失去他的鄉邑或家族。士人如果有諫諍的正直友人,隨時在旁勸諫,就不至於失去美好的聲名。做父親的如果有敢於勸諫的兒女,則父親就不會陷於不義,做不合正道的事。所以為人子女如果看到父親有不合義理的行為時,不可以不規勸父親。而做臣子的如果看到君王有不合義理的行為時,也不可以不進言諫阻。所以,當父親做不合義理的事時,為人子女一定要委婉堅定的規勸,如果一概盲從父親的要求,怎能稱為孝子呢?」

感應章第十六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說明孝悌之道,不但可以感人,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。中國古代哲學,即是天人合一,故以天為父,以地為母。人為父母所生,即天地所生,所以說有感即有應,以證明孝悌之道是無所不通的。

子曰:「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;事母孝,故事地察;長幼順,故上下治。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從前聖明的君王因為事奉父親非常孝順,所以當他在祭祀天帝時,能明瞭上天光照萬物的恩澤;也因為事奉母親非常孝順,而在祭祀后土時,能明白大地孕育萬物的厚德;由於能順從於人倫間的長幼之序,所以君王與人民都能順從於上下尊卑之別,則國家大治,天下太平。明瞭皇天后土化育萬物的恩德,則天地神明必然庇祐護持。」

「故雖天子,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必有先也,言有兄也。宗廟致敬,不忘親也。修身慎行,恐辱先也。宗廟致敬,鬼神著矣。孝悌之至,通於神明,光于四海,無所不通。詩云:『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』」

【易解】雖然貴為萬民之上的天子,他也必定有尊長,因為天子之上還有父親,所以必須尊敬父親;同時也一定有比他更先出生的人,因為天子之前有兄長,所以必須尊敬兄長。因此,天子到宗廟祭祀祖先時,一定要誠摯的表示敬意,以示不忘列祖列宗。平日更要時時注意修身養性,謹言慎行,惟恐有辱祖先的名聲。
當天子在宗廟祭祀祖先時,能真誠的表達敬意,則鬼神也會有所感應,必定彰顯天子的功德。天子做到了孝悌的美德,其真誠感通神明,美德的光輝照耀四海萬邦的人民,使天子的德澤披靡於四方,萬民都能領受到他的恩德。
《詩經‧大雅‧文王有聲篇》記載著:「由西方到東方,從南方到北方,天下萬民深受天子孝德的精誠所感化,沒有人不想歸順服從。」

事君章第十七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說明孝道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就是在於能為國家辦事,為全民服務。

子曰:「君子之事上也,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,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故上下能相親也。詩云:『心乎愛矣,遐不謂矣,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』」

易解】孔子說:「君子事奉君王,上朝時,要思慮如何竭誠盡忠為君王貢獻良策;退朝後,要自我反省,如有過失應及時改正。對於君王的良政美德,只要是有利於百姓的,就要順從的加以推行;對於君王的過失或苛政,就要盡力勸諫,加以匡正遏止。這樣君王與臣子就能親愛精誠上下一心了。《詩經‧小雅‧隰桑篇》中記載著:『只要衷心敬愛君王,不管身在何處,心中永遠感懷著君王的恩德,絕不會有忘記的一天。』」

喪親章第十八

【章旨】這一章是孔子特為世人指出慎終追遠的大道,使知有所取法。

子曰:「孝子之喪親也,哭不偯,禮無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聞樂不樂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」

【易解】孔子說:「孝子在父母喪亡時,悲傷得痛哭流涕;在待人的禮節上,也因為哀傷悲戚而無心修飾儀容;言語也因精神渙散而直率不加修飾;如果穿著華美的衣服,內心就會不安;聽到悅耳的音樂,沒有快樂的感覺;吃到美味的食物,也不覺得可口。這是真正悲痛哀傷情感的表露,沒有一點虛假造作。」

「三日而食,教民無以死傷生,毀不滅性,此聖人之政也。喪不過三年,示民有終也。」

【易解】當父母喪亡三天後,就要恢復正常飲食,不可因哀傷過度而絕食傷身。這是聖人教導人民不要因為父母去世而過度悲傷到失去理性,以致傷害到自己的生命。所以父母喪亡,子女的守孝期不可超過三年,這是昭示人民治喪、守孝及哀傷應有結束的期限。

「為之棺、槨、衣、衾而舉之。陳其簠簋而哀戚之。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。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。為之宗廟,以鬼享之。春秋祭祀,以時思之。」

【易解】父母喪亡時,為人子女的要為父母準備棺木、棺槨、壽衣、壽衾,並隆重舉行大殮的禮節。在奠堂中要陳列簠簋等祭器,以盛裝黍稷蔬果等祭品來拜祭,以表示哀悼感懷。做子女的悲傷得哀號痛哭,哀傷的送父母出殯,選擇適當的墓穴加以安葬,並為父母建造宗廟祠堂,以祭祀鬼神的禮儀來祭拜父母。每年必須舉行春祭和秋祭,以示時時追念先人不忘本。

「生事愛敬,死事哀慼,生民之本盡矣,死生之義備矣,孝子之事親終矣。」

【易解】當父母活著時,以親愛恭敬的態度加以奉養;父母喪亡後,則以哀傷感懷的心情加以安葬祭祀,這樣才算是盡到了為人子女應盡的本分。生則奉養、死則安葬的孝道大義,才算完整齊備。而子女孝養父母、克盡孝道的責任,至此才算完成。

孝經易解(終)

【附記】
第一九七頁第七行「稷」,唐玄宗注之版本為「禝」。
第二二八頁第四行「槨」,唐玄宗注之版本為「椁」。
參考資料:
孝經:唐玄宗注,藝文印書館影印本,1971。
孝經:洪秀蕊編,多識界圖書文化出版,2002。
孝經解:(漢)鄭玄撰,藝文印書館,1972。
孝經白話註釋:嚴協和編註。
中文大辭典: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。
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:正中書局。
辭海:臺灣中華書局。

淨空法師專集網站(簡)製作


《弟子规》易解

《弟子規》原名《訓蒙文》,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。其內容採用《論語‧學而篇》第六條:「弟子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,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」的文義,以三字一句、兩句一韻編纂而成。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、待人接物、求學處世應有的禮儀與規範,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。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,並改名為《弟子規》,是啟蒙養正,教育子弟敦倫盡分、閑邪存誠,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。

總敘


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
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

【易解】《弟子規》這本書,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。首先在日常生活中,要做到孝順父母、友愛兄弟姊妹。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、要講信用。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,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,向他學習。以上都是日常生活起居必須要做到的事,做到了之後,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,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。

入則孝
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
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

【易解】父母呼喚,應及時回答,不要慢吞吞的回應。父母有事交代,要立刻去做,不可推拖敷衍或偷懶卸責。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,是為了我們好,應該恭敬的聆聽。做錯了事,父母責備教誡時,應當順從接受,不可頂嘴強辯,使父母親生氣、傷心。

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
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

【易解】事奉父母要用心體貼,二十四孝中,九歲的黃香,為了讓父親能安睡,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,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搧涼,實在值得我們學習。每天早晨起床之後,應該先探望父母,並向父母請安問好。傍晚回家之後,要將今天生活上發生的事告訴父母,向父母報平安,使父母放心。出門前,須告訴父母要去那裡,回家後也要當面稟報父母,讓父母安心。平時生活起居要合乎常規,作息要保持規律,不要任意改變,以免父母憂心疑慮。

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
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

【易解】縱然是小事,也不可以任性而為不向父母稟告。如果因此而讓父母擔心,更是不孝的行為,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。別人的物品雖小,也不可以私自藏為己有,如果私藏,品德就有缺失,會很傷父母的心。

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
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
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

【易解】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,應該盡力去準備;父母親所厭惡的事物,要小心謹慎的去除。要愛護自己的身體,不要輕易使身體受到傷害,讓父母親憂慮。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,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,使父母親蒙受恥辱。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,孝順是容易做到的事;可是當父母親氣惱我們,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,我們也要一樣孝順,而且還要能夠自己反省檢點,體會父母的心意,努力改過遷善,這種孝順的行為才是最難能可貴的。

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
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

【易解】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,應婉轉勸諫使他們改過向善,勸
諫時態度要誠懇,語氣要溫和,並且和顏悅色。如果父母不聽規勸,要耐心等待,遇到適當時機,在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,再加以勸諫。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,甚至生氣,此時即使痛哭流涕,也要懇求父母改過,縱然被責打,也無怨無悔,以免陷父母於不義,使父母一錯再錯,鑄成大錯。

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
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
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

【易解】父母親生病時,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,一旦病情沈重時,更要晝夜服侍,片刻不離開。父母去世之後,守孝期間(古禮三年),要常常追思、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。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,不能貪圖享受,應該戒絕酒肉。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,不可草率馬虎,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,才是真孝順。祭拜已經去世的父母時,應真心誠意,如同生前一樣恭敬。

出則弟

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
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

【易解】當兄姊的要友愛弟妹,做弟妹的要恭敬兄姊,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,一家人和樂融融,父母自然歡喜,孝道就在其中了。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,怨恨就無從生起。說話能夠包容忍讓,多說好話,不說壞話,忍住氣話,不必要的衝突和怨恨就自然消失不會發生了。

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
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

【易解】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,不論用餐、就座或行走,都應該謙虛禮讓,長幼有序,讓年長者優先,年幼者在後。長輩有事
呼喚人,應代為傳喚,如果那個人不在,應該主動去詢問有什麼可幫忙的,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。

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
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
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

【易解】稱呼長輩,不可以直呼姓名。在長輩面前,要謙虛有禮,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。路上遇見長輩,應向前問好。長輩沒事時,即恭敬退後站立一旁,等待長輩離去。
古禮:不論騎馬或乘車,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,並等到長者離去約百步之遙,才可以離開。
現解:不論騎車或乘車,路上遇見長輩,若方便停車,應下車問候,並詢問是否需要搭便車。若長輩要離去,則目視長輩離去約百步之遙,才可以離開,這是敬老尊賢的表現。

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
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
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


【易解】與長輩同處,長輩站立時,晚輩應該陪著站立,不可以自行就坐;長輩坐定以後,吩咐坐下才可以坐。與尊長交談,聲音要柔和適中,但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,也是不恰當的。有事要找尊長時,應快步向前;離去時,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。當長輩問話時,應當專注聆聽,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,左顧右盼。

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


【易解】對待叔叔、伯伯等父執輩尊長,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。對待同族的兄長如堂兄姊、表兄姊,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。


http://vmedia2.tzuchi.net/pray2/index.htm
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gLl26_7Z9eg

http://www.tzuchi.my/hall/hall8/index.htm

http://www.tzuchi.org.my/web/master.php?view=offices

http://www.tzuchi.org/

http://www.daai.com.my/

http://www.amtb.tw/rsd/rsd.asp

http://www.amtb.org.tw/pdf/ch32-03-03.pdf

http://www.amtb.tw/index.aspx

http://www.amtb.org/

http://www.dfg.cn/big5/mryz/dangri/mryz-1.htm

http://www.amtb.tw/amtbcollege/big5/library.asp?web_choice=65



No comments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